牙周病不可忽视的5个信号,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
很多人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,反应是“上火”或“牙刷太硬”,却忽略了这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警告。据统计,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病患病率高达90%,但主动就医的人不足20%。这种沉默的口腔“”若不及时干预,不仅会导致牙齿脱落,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疾病。
牙周病究竟是什么?
牙周病是包裹牙齿的牙龈、牙槽骨等组织发生的慢性炎症。就像房子的地基被掏空,牙齿会逐渐松动脱落。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(牙龈炎),发展到中后期会出现牙缝变大、牙齿移位甚脱落。更需警惕的是,牙周细菌可能通过扩散,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风险。
这些症状你中招了吗?
1. 刷牙出血:健康的牙龈不会轻易出血,若连续3天出现血丝需警惕。 2. 持续性口臭:牙菌斑堆积会产生硫化物,普通漱口难以消除。 3. 牙龈“长高”:实际是牙龈萎缩,牙根暴露导致牙齿看起来变长。 4. 咬合无力:像食物嚼不烂的感觉,可能是牙周组织受损的信号。 5. 牙齿松动:晚期症状,此时牙槽骨已吸收过半。
别让这些误区耽误治疗
• “洗牙会损伤牙齿?”——超声波洁治仅清除结石,正规操作不会伤釉质。 • “牙周病是老人才得的?”——临床发现25岁左右患者逐年增多,与吸烟、压力大相关。 • “拔掉坏牙就能?”——致病菌仍存留口腔,可能感染其他牙齿。
科学防治记住这4点
1. 升级清洁工具:改用小头软毛牙刷,配合牙线清理牙缝,冲牙器辅助更佳。 2. 洁治:每年1-2次洗牙+牙周检查,已有牙周炎者需做龈下刮治。 3. 改善生活习惯:戒烟、控糖,缺牙及时修复避免邻牙倾斜。 4. 特殊人群注意:孕妇激素变化易患妊娠期牙龈炎,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口腔护理。
治疗要趁早,阶段不同方案不同
早期牙龈炎:通过洗牙和口腔卫生指导可完全逆转。 中度牙周炎:需进行龈下刮治,可能配合局部用药。 晚期病例:采用牙周翻瓣手术,骨缺损者需要植骨。 记住:即使完成治疗,每3-6个月的维护期复查必不可少,就像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。
当出现个警告信号时,好的应对就是预约牙周检查。毕竟再好的假牙也不如自己的真牙,保护牙周健康就是为晚年生活质量投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