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矫正要趁早?这些误区你可能还不知道
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牙齿健康,牙齿矫正也成了热门话题。但很多人对矫正的理解还停留在“戴牙套”的阶段,甚因为一些误区而迟迟不敢行动。今天我们就来牙齿矫正那些事儿,帮你避开常见“坑”。
牙齿不齐只是影响美观?错!
很多人觉得牙齿不齐顶多是笑起来不够自信,其实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。排列混乱的牙齿容易藏污纳垢,刷牙时很难清洁,时间长了可能引发牙龈出血、龋齿,甚导致牙周病。临床上不少患者就因为长期清洁不到位,矫正前不得不先治疗牙周问题。
还有些人因为牙齿咬合不正,咀嚼效率低下,长期用单侧牙齿吃东西,结果引发脸型不对称、颞下颌关节弹响等问题。一位28岁的设计师就曾因长期偏侧咀嚼导致头疼,矫正后症状才明显改善。
年龄大了不能矫正?过时的观念!
总听到有人说“我都30多岁了,现在矫正太晚了吧?”其实牙齿与年龄没有关系。目前接诊的矫正者中,4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15%。只要牙周健康,60岁也能做矫正。当然,青少年时期骨骼可塑性更强,矫正效率更高,但通过科学方案一样能取得理想。
不过要注意,矫正周期通常比青少年长2-6个月,因为代谢速度不同。但换个角度想,现在开始总比永远不开始要好,对吧?
隐形牙套和金属托槽怎么选?
这是被问得多的问题。金属托槽性价比高,适合复杂病例,但美观度稍逊;隐形牙套透明隐形,可自行摘戴,但需要高度自律。建议先做检查,医生会根据你的牙齿移位难度、日常社交需求等因素给出建议。
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:隐形牙套每天必须佩戴20-22小时,摘下来吃饭后要立刻刷牙清洁。如果自律性不够,可能反而延长矫正时间。近就有一位上班族因为经常忘记戴牙套,原本1年半的疗程延长到了2年多。
矫正牙齿会变松?在这里
矫正过程中牙齿会有轻微松动,这是正常现象——牙齿需要在牙槽骨才能重新排列。但这种松动是可控的,正畸医生会控制力度,矫正结束后牙齿会重新稳固。如果出现异常松动,可能是牙周炎症或其他问题,要及时复诊。
需要提醒的是,矫正结束后必须按要求佩戴保持器。有人觉得拆了牙套就万事大吉,结果半年后牙齿又悄悄移位,不得不二次矫正。一般来说,前半年需要全天佩戴保持器,之后逐渐减少夜间佩戴时间,具体要遵医嘱。
这些准备功课要做足
首先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正畸医生少需要6年学习+2年临床培训。初次面诊时会拍X光片、取牙模,有些需要先处理蛀牙或洗牙。矫正期间要特别注意口腔清洁,冲牙器和牙缝刷会成为你的好帮手。
费用方面,金属托槽通常在1.5万-3万元,隐形矫正2万-5万元不等。不同城市、不同复杂度都会影响终价格,面诊时务必了解清楚包含哪些项目。记住,陷阱要警惕,但也不是越贵越好,适合自己才重要。
牙齿矫正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需要医患密切配合。做好心理准备,保持合理预期,你会发现收获的不仅是整齐的牙齿,还有更健康的咬合关系和更自信的笑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