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周病不可小觑:早发现早治疗,守护口腔健康
很多人都有过牙龈出血、口臭的困扰,但往往觉得“只是上火”而忽视。事实上,这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。牙周病是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,但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——研究显示,重症牙周炎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。那么,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病?又该如何科学应对?
牙周病是什么?为什么你的牙龈总“闹脾气”?
简单来说,牙周病是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。当我们刷牙不时,食物残渣会形成牙菌斑,其中的细菌刺激牙龈,导致红肿出血(牙龈炎)。若长期忽视,炎症会向深层蔓延,牙槽骨,终发展为牙周炎,此时牙齿可能松动甚脱落。
以下症状需警惕: - 刷牙时牙龈出血(非偶尔) - 持续性口臭 - 牙龈颜色暗红、肿胀 - 牙齿变长(牙龈萎缩) - 咬合无力或牙齿移位
别等牙齿松了才后悔:防治关键在这几步
1. 日常清洁是基础 牙刷只能清洁60%的牙面,配合牙线、冲牙器才能清除牙缝菌斑。建议每天早晚刷牙各2分钟,采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斜45度朝向牙龈沟)。 2. 定期洗牙≠过度医疗 即使认真刷牙,牙结石也会逐渐形成。每年1-2次超声波洗牙能有效清除龈上结石,预防炎症。若已确诊牙周炎,需遵医嘱进行龈下刮治等治疗。 3. 高危人群要当心 吸烟者、孕妇、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病。这类人群建议每3-6个月检查一次口腔,必要时进行牙周维护治疗。
关于治疗的三大误区,你中招了吗?
误区一:“洗牙会让牙缝变大” 事实:洗牙后感觉牙缝变宽,是因为清除了原本堵塞在缝隙中的牙结石,暴露出真实的牙齿状况。 误区二:“牙龈出血是缺维生素” 事实:90%的牙龈出血由菌斑引起,盲目补充维生素可能延误治疗。 误区三:“掉牙是年纪大的自然现象” 事实:健康牙齿可以陪伴终身,牙周病才是“老掉牙”的真凶。
医生提醒:这些习惯正在加速牙周
- 横向用力刷牙:会磨损牙颈部,导致敏感和牙龈退缩 - 用牙开瓶盖:突然的咬合力可能造成牙齿松动 - 长期喝碳酸饮料:酸性环境加速牙槽骨流失 - 熬夜压力大:免疫力下降会加重炎症反应
早干预好:治疗费用对比
早期牙龈炎治疗(洗牙+抛光):约200-500元 中期牙周炎治疗(刮治+药物):约1000-3000元 晚期修复(拔牙+种植):单颗费用可能超万元 ——越早处理,省下的不仅是钱,更是宝贵的天然牙。
牙周病就像沉默的口腔“”,初期不痛不痒,等有知觉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伤害。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毕竟再好的假牙,也不如原装的好用。


